非公企业发展党员的解决之道

时间:2013-12-12 00:02来源:湖北省个体私营经济网
字号:

2013年11月26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常运行环节。如何切实加强和有力推进发展党员工作是进一步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三点经验

  东莞市自1993年在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的探索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从2003年发展党员82人到2009年发展党员701人,非公企业发展党员规模逐步扩大,共发展党员1671人,其中私营企业主45人,高层管理人员565人。回顾多年的工作实践和探索,东莞市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点基本经验:

  (一)建立“三个机制”,完善发展党员工作体系。注重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做到发展党员工作有领导、有部署、有落实。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各镇(街)企业工委根据镇街党委的工作部署,定期召开党支部书记座谈会,分析研究发展党员工作开展情况,并将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提上镇(街)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跟踪,年终有总结。二是建立目标机制。年初市企业工委制定下发发展党员工作年度规划,对全市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措施要求等进行了宏观规划和指导;同时,各镇(街)企业工委和直管企业党委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各基层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目标,细化到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日常工作中。三是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将做好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列入《东莞市镇街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年度分类考核方案》中,纳入镇(街)党委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中,并确定了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企业工委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使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夯实“三个基础”,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始终将不断夯实工作基础,作为推进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一是强化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2003年以来,我们坚持“应建尽建”原则,探索“先覆盖后分类”、“先联合后独立”、“先抓大后促小”、“先传统后新型”等组建模式,稳步加快组建步伐,成熟一个,组建一个。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共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2562个,比2003年底增长了13倍多,实现了“应建尽建”组建率100%的目标,非公企业党员100%纳入党组织管理。已经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积极参与固本强基工程示范点及“星级党组织”创建活动,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班子建设等各方面加大投入,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建设,越来越多的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增强,为发展党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加强工作指导,夯实业务基础。我们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加大发展党员工作指导力度。首先,制定工作意见。各镇街企业工委普遍制定了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并保证基层党务干部人手一册,逐步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第二,加强业务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党务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使发展党员工作的具体要求、工作操程得到有效的落实。第三,发挥党建指导员作用。全市各镇街均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770多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活跃在非公企业中,帮助其开展包括发展党员工作在内的党建工作。三是丰富活动载体,夯实群众基础。注重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用党的理论教育广大职工。各镇街普遍开展“周日党课”、“流动党校”、“企业党课宣讲团”等活动,向职工群众分析形势、解读政策,使党的理论在职工群众中潜移默化。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的先进性吸引广大职工。各镇街通过广泛开展“党员责任岗”、“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等活动,不断扩大党的影响,激发企业员工的政治热情。注重发挥文化建设优势,用党组织的凝聚力感染广大职工。各镇街纷纷举办“非公企业党员活动月”、“非公企业党员文化节”等活动,开展文体汇演、球类竞赛、外出参观、红色旅游等活动,不断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充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三)坚持“三个结合”,创新发展党员工作方式。针对非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稳定、流动大、考察难等现状,我市积极创新模式,在发展党员工作实践中探索“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一方为主”与“两地考察”相结合,创新组织考察方式。对东莞非公企业外来务工的新莞人申请入党,我们在坚持以流入镇街党委(企业工委)为主考察的同时,及时启动函调和外调程序,收集整理其户籍地镇级组织部门的考察材料,并由其居住的党组织提供有关情况和意见。二是坚持“即席演讲”与“现场答辩”相结合,创新组织谈话方式。针对非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年轻、思想活跃等特点,我们把党员发展对象集中一起,逐个上台进行个人演讲,演讲结束后,党委谈话组成员对发展对象逐个进行提问。每年各镇(街)企业工委不少新发展的党员就通过这种创新的组织谈话形式履行了程序。三是坚持“投票表决”与“视频表决”相结合,创新支部讨论方式。我们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在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发展党员以票决制为原则,“视频表决”为补充。支委会全体委员无记名投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支部大会全体党员无记名投票表决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党组织中采取“视频表决”方式履行以上程序。

  亟需探讨的几对矛盾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归纳了一些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瓶颈问题,这些难点问题归纳起来,体现为“五对矛盾”:

  (一)“急”与“缓”——即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紧迫性之“急”与基层思想观念滞后性之“缓”的矛盾。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是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已成为各级党组织刻不容缓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但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和部分党务工作者在认识上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非公企业发展党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存在着应付、观望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不”:“不想”,错误地认为非公企业员工素质低、追求不高,在他们中发展党员没有必要;加上流动性大,流动时间长短不一、工作地点难掌握,培养、教育、管理等工作难度很大,所以不想加强此项工作。“不愿”,尤其是在社区党组织,他们担心吸纳发展非公企业中的党员,一方面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面和工作量,一方面会影响或打破社区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存在不愿的心理。“不敢”,鉴于当前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政策尚未明确,不少基层党组织“不敢越雷池半步”,害怕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后囿于客观原因跟踪考察不到位而导致错误或失误。

  (二)“热”与“冷”——即企业员工踊跃申请入党之“热”与基层党委发展党员规划审慎之“冷”的矛盾。随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党在非公企业的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广大企业员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踊跃申请入党,热情持续高涨。以东莞为例,近几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非公企业员工年均超过1.5万人次。然而基层党委发展党员工作具有宏观统筹和全局考虑的特点,如何有效地实现发展党员工作全局与局部的协调,数量与质量的一致,需要与可行的统一等等都是基层党委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非公企业是发展党员工作一个崭新领域,在基层党委的全局规划中的权重依然十分有限,工作开展的力度和步伐仍然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加大和加快。

  (三)“快”与“慢”——即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流动之“快”与发展党员履行程序之“慢”的矛盾。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工作,需经过教育、培养、考察、政审等程序,时间跨度较长,程序较为严格,发展培养周期较长。然而,由于入党积极分子由于受劳动合同、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和企业的发展变化,使得他们在不同岗位、不同企业甚至不同区域变动快,流动频繁,有的入党积极分子没过培养考察期就离开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等等,因此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难稳定,给发展党员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四)“低”与“高”——即党务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之“低”与发展党员工作规范性要求之“高”的矛盾。发展党员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和实务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党务工作者加强的政治素质和党务知识作支撑。而非公企业党务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尚有待提高,加上绝大多数党务工作者属于兼职,对于发展党员工作等党务知识积累不多,制约了发展党员工作。尽管各镇街党委也不定期地开展党务知识培训班,但由于培训的内容范围广、讲座培训为主、实操性欠缺等问题仍未能满足发展党员工作的需要。

  (五)“粗”与“细”——即上级党组织政策性指导之“粗”与基层党组织实际操作需求之“细”的矛盾。随着形势的发展,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和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政策逐渐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非公企业领域的党建工作。但现行的相关制度和政策都只是全局性、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到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尚无规范性指导文件加以明确规定和操作指引,只能沿袭传统的体例和做法。然而,面对非公企业新领域、新课题、新情况,基层党组织在具体操作上只有进行创造性和变通性执行,其中突破原有规定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也尚未形成全局性的工作规范和长效机制。

  对策途径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等要求,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加大探索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在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健全完善机制,着力在转变认识、规范程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下功夫。

  (一)认识再深化,在发展党员组织领导上力求新成效。一是转变观念。各级党组织尤其镇街企业工委要拓宽视野、解放思想,进一步克服不敢、不愿、不想在非公企业发展党员的畏难思想,将发展党员工作贯穿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始终。二是加大力度。各级党组织要将发展党员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形成层次清晰、责任明确、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抓落实机制,努力开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三是提高素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者必须立足高远,加强新时期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主动探索、研究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尤其对于如何管理教育非公企业党员、如何在发展新莞人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程序上能及时把握,使在发展党员工作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二)引导再优化,在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力求新壮大。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包括业主在内的非公企业职工群众的团结、教育、引导和凝聚工作。对业主的引导,要采取政治激励等措施,提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非公企业党员业主的比例,以引导其整个群体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要制定专题培训计划,举办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知识培训,增进业主对党的了解,培养业主对党的感情。对其他入党积极分子,要着重抓好“启蒙”教育,通过上门走访、召开联谊会、举办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历史和功绩,增进企业员工对党的认识,激发对党的热爱与信任,把广大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

  (三)重点再强化,在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上力求新进展。进一步拓宽视野,多渠道地发现、推荐入党积极分子,特别注重在拔尖人才、管理人员和生产骨干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入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将高职称、高学历、高新技术人员纳入发展党员工作视野,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现象,做到优先教育、优先培养、优先发展。同时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把吸收先进业主入党纳入到发展党员日常工作之中,把握政策,扎实推进。

  (四)措施再固化,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力求新跨越。一是建立“双重教育考察”制度。即每名入党积极分子由所在支部一名正式党员和上级党委成员共同挂钩联系其培养考察工作,定期与其进行访谈,做到“手把手”、“面对面”传帮带,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对党的认识,同时有效防止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的现象发生。二是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相对规范化、制度化的优势,及时总结“结对共建”工作经验,通过量化措施,在发展党员工作的政审评价、考察了解、教育培训等各个环节给予非公企业党组织帮助,提供政策、业务、阵地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完善“党建指导员”制度。把指导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各镇街党建工作指导员主要职责之一,明确目标,量化任务,督促指导,确保发展党员工作顺利开展。

  (五)规定再细化,在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上力求新突破。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有赖于对非公企业企业主和员工这一特殊群体入党的问题自上而下形成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当前,虽然有不少党建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但毕竟不具法定性和权威性,有待中央制定有关规定和详细的工作细则,以便基层工作的运作。地方党委及有关部门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进一步细化有关规定,并探索形成一定的模式和做法,从而为基层党组织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进一步增强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关闭   打印